螢幕暖機與色準

使用螢幕前需要預熱/暖機嗎?
實測三小時螢幕色準變化,分析不同用途的最佳暖機時間


螢幕使用前需要暖機?

螢幕在開機後的一段期間內,影像的呈現並非立即穩定:隨時間推移,亮度、色彩到階調都會變化,需經過一段時間才達到穩定狀態。

左圖是不同溫度條件/亮度設定下,螢幕實測的Gamma階調數值。螢幕設定Gamma 2.4。理想中階調的數據,應該是一條縱軸刻度為2.4的水平線。

但實際測量得到的數據,發現螢幕階調有偏移的狀況,尤其中高色調區域,與目標數值偏差超過±0.1。

圖片來自EIZO技術白皮書「Advanced Image Quality Stabilization: ColorEdge

造成影像不穩定的主因,是由於螢幕溫度改變導致。從螢幕關機到啟動,內部的電子組件開始運作,從而產生廢熱導致機身內部溫度逐步上升,直到產熱與散熱達到平衡,溫度才會穩定下來。

那麼,溫度與影像表現有何相關性?


LED為例:溫度如何改變影像

LED(Light-Emitting Diode, 發光二極體)是一種半導體發光裝置,經常被用在液晶螢幕的背光層,提供螢幕顯示影像所需要的光源。其特性受溫度的顯著影響,引用「结温对GaN基白光LED光学特性的影响」論文的實驗數據:當LED的結溫/溫度提升時,除了LED輸出的光通量下降,還會改變其光線的色溫。

左圖是不同溫度下測量到的光譜,可以看到隨溫度升高,光譜產生了偏移。右圖是不同溫度下測量到的光線,計算其CCT色溫的數值,隨溫度升高,相關色溫逐漸升高。

上述實驗測得的光線變化,本質上包含兩種不同的光線:除了波峰峰值450nm的藍光二極體LED外,受藍光激發,產生波峰峰值550nm的黃綠光的YAG:Ce3 +黃色螢光粉。溫度的變化不僅造成藍光LED部分改變,受激螢光也會改變。

LED背光與LCD液晶螢幕造

如果對LCD螢幕的原理構造不熟悉、LED背光不知道是什麼,這邊做更詳細說明。參考下面的LCD螢幕結構分解圖,右側是螢幕顯示面方向,左側是螢幕的背面/背板

EIZO的技術白皮書「Advanced Image Quality Stabilization: ColorEdge」內的圖表

圖中只需要留意兩個部分:左邊標示「LED」與右邊標示「Liquid Crystal Layer」的部分。這邊的LED指的是螢幕的背光源,Liquid Crystal Layer則是液晶層。實際上背光源不一定要是LED,但目前的確使用LED為最多。

液晶層與背光源

液晶螢幕的液晶層Liquid Crystal Layer不會發光;透過電壓控制液晶層內的液晶分子的排列,改變各個像素的光線穿透率,產生明與暗的影像(實際需要搭配偏光版但細節不多述)。如果要產生顏色,還需要搭配彩色濾片Color Filter:透過濾片上對應紅、綠、藍子像素位置的濾光薄膜,將原始背光轉換成對應的色光。

穩定的工作溫度

實際上螢幕種類繁多,用顯示技術區分包含CRT陰極射線管電視,Plasma電漿電視,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電視,與目前主流LCD液晶電視等。聚焦在目前主流的LCD液晶螢幕上,又可以根據背光的不同分類,有CCFL冷陰極射線、RGB LED、GB-r LED, White LED、QD LED、PFS Phosphor WLED等,也是非常多種。

由於不同的螢幕間的差異很大,所以討論溫度對螢幕的影響,自然無法也沒辦法一概而論。不過,基本不變的原則就是要提供穩定的工作溫度,這樣影像也會是相對穩定的。

要避免所以建議使用螢幕執行重要工作,例如照片修編、影片調光或影像評價之前,提前開機讓螢幕「熱身」,提早到達穩定的工作溫度得到最好的影像效果。

那究竟應該要花多久時間暖機呢?

由於不同螢幕設計不同,很難明確指出時間長短,不過同類型的螢幕理論上有類似的表現,主要根據顯示面板,包含背光技術來判斷區分。接著分享實測LCD螢幕-使用白光LED背光,三個半小時暖機時間內螢幕白點變化的數據,最後也分享其他廠商提供建議時間。


實測數據:開機時間與螢幕白點變化

不同機型與測量儀器與環境會影響結果,數值僅供參考。本次實驗只測量螢幕白點White point變化

根據上面的資料,螢幕輸出穩定(測量值的變化與時間無關)需要暖機兩小時左右的時間。不過,考慮人眼辨色能力有其極限,色差ΔE在1~2以下可能看不出差異或差異極小,這樣的暖機一小時左右影像就算相對穩定。

由於使用的目的不同,對於色準要求可能也不同,所以建議的暖機時間也可能不同。以下分享不同工作前的建議暖機時間。


建議暖機時間

一般使用:不需要(或30分鐘)

關於暖機的,其實不用太擔心,如果你閱讀本文之前,從未發現開機後「顏色或亮度有變化」,那未來基本上也不需要擔心。

如果希望得到最好的影像品質,那建議暖機半小時後再使用。

無須暖機的理由:色度適應

如果您只使用一台螢幕工作,那麼大部分狀況下,肉眼很難察覺螢幕白點暖機過程的改變。原因是人眼具有Chromatic adaptation色度適應的能力:意思是當照明光線變化(螢幕白點改變),實際物體反射光線改變(螢幕影像顏色改變),人類視覺仍能保持物體相同或類似的顏色感受。

例如從戶外走進暖黃光的房間,第一時間會覺得視線中的物品都染上一層黃色調,但隨著時間過去,會發現眼睛逐漸適應這種光線色調,在日常習慣的白光下那些的物品顏色又回來了。

實際計算螢幕的色差值ΔE,一般可以假定人眼已經對螢幕實際白點完全適應,因此,即便實際白點不是那麼白-表示顏色距離參考日光曲線有一定的差距,視覺上可能略帶洋紅或黃綠色調,但是我們分辨顏色的能力或感受是沒有差異的。

參考下圖中,measured vs. assumed whitepoint項目的色差值 ΔE=5.61,顯示螢幕白點不標準(這邊的例子應該是帶黃綠色調),但考慮人眼的色度適應,後面計算出來的平均與對大色差值,顯示顏色是足夠準確的。

校正螢幕前:至少30分鐘,最好一小時以上

只有當螢幕處於和特徵化時相同的校準狀態時,特徵化(描述檔)才會對螢幕有效用。因此使用螢幕色彩描述檔時,螢幕的顯示狀態保持一致性,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參考實驗資料表示,執行螢幕校正絕對要避開開機前30分鐘。考慮到一般ICC Profile製作,單次時間約15~30分鐘,參考圖表中15/30 DelteE資料,30~60分鐘後會是較適合的校正區間。

下圖最後DeltaE修改為前後項 數值計算,分別取15分鐘 與 30分鐘;
考慮一般ICC Profile校正時間大概就在這個區間內,所以要避開色差值變化太大的時段。當然如果製作高精度如包含LUT的ICC Profile,那建議使用更長的暖機時間。

期望結果越精準的校正,通常需要的校正時間越長,也越需要等到顯示器熱機穩定才會有更好的效果。高標準的校正,期望多台顯示器校正後結果相似,那就必須要考慮比常規30分鐘更常,可能1~2小時的熱機,才能得到一致性的結果。

多螢幕環境:30分鐘,或不需要

人眼沒辦法同時適應多個不同的白色。如果多個螢幕各自白點都不同(視覺上),那麼這些螢幕的影像就看起來不會一樣。

處理多螢幕匹配,首先美台螢幕都必須正確的校正,並且考慮實際視覺匹配的問題。當然校正前必須要有足夠長的暖機時間,半小時以上是必要,如果要求精準那最好提前一小時開機。

如果校正順利,多台螢幕達到視覺上一致性,那麼未來使用時建議提前半小時暖機,讓螢幕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視覺上更匹配。

當然也可以正常使用不暖機,只要使用的時間夠久,不同螢幕間的視覺差異會逐漸消失。


參考資料

Advanced Image Quality Stabilization: ColorEdge
https://www.eizo.com/prodeizo/media/contentassets/2018/09/07/WP18-001.pdf
這是EIZO ColorEdge系列螢幕自動亮度穩定的功能的介紹,機身內建漂移校正電路與溫度感測器,可以在3分鐘達到影像穩定輸出。

文件中也有關於時間與輸出影像關係的圖表如下

Display Warm Up Rates
https://www.portrait.com/resource-center/display-warm-up-rates/
這份資料建議LCD(LED背光)等待暖機70分鐘
LCD(應該指CCFL背光)等待暖機50分鐘
CRT等待暖機40分鐘
液晶投影儀(UHP)等待暖機40分鐘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