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色溫 應該設多少

校正螢幕時,總是會討論到螢幕色溫應該設定多少才對,是6500K,5800K還是5500K?這個問題一直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有不同的說法和看法。
色溫的設定,可以理解為「定義何種顏色作為白色」的步驟,這篇從不同的資料整理、分析分享給大家設定上的建議。

本文同步發表於Facebook「色彩管理交流」公開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28419587509459/posts/1428043067547101/
內容可能略有不同,根據網友分享進行微調修正或補充,感謝參與討論的所有朋友。人腦的自動白平衡

本篇簡化標準白光名稱,以色溫代替;實際上色溫的全名應該是相關色溫CCT,實際上一個色溫上擁有不只一種白色能符合該色溫。實際上的標準白光是有特定座標/特定白色,例如D50、D65等等。

人腦的自動白平衡

在討論的最前頭必須先提到的概念是:人類認知的白色,並不是特定的顏色;人腦具有自動白平衡的能力。舉個例子,手上拿一張白紙,無論你到戶外陽光直射或是陰影觀看,甚至拿到室內燈光下,都會認為紙張依舊是白色,即便它已經被不同顏色的光線影響,反射到你眼睛裡的實際色彩都是不同的色光。相關的色彩科學概念是所謂「色彩恆常性color constancy」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lor_constancy 正因為視覺認知是動態變化的,所以特定的色溫/顏色,並不是人眼辨識色彩為白色的全部依據。所以,螢幕校色時該設定怎樣的色溫,這個答案自然也非一塵不變。

需要留意的是,對於色彩恆常性一詞應該解釋為

「儘管照明光譜發生變化,但表面的感知顏色仍保持不變。」

所謂的"恆常"是指感知層面,而非物理上的顏色不變。

更多資料可以參考
「Color constancy」 Vision Research Volume 51, Issue 7, 13 April 2011, Pages 674-70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2698910004402
「Color Appearance Models」Mark D. Fairchild , p.132 6.12 “COLOR CONSTANC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book/10.1002/9781118653128

各種校色時常用的色溫

雖然重要但這篇不討論"何謂色溫"、什麼是"標準發光體Standard illuminant",相關資料可以參考最後的資料連結。
這篇重點放在「螢幕校色時常見的色溫設定」,6500k,5000K,5500K、5800k。

6500k
最常見,這是所謂CIE D65標準光源(西歐、北歐的平均午間光照色光實際測量的數值)。
這個設定同時也是設計、攝影常用到的色彩空間sRGB、AdobeRGB,以及影視的標準Rec. 709、Rec. 2020等色彩空間作為標準白的定義數值。
D65在CIE 1931下的座標點為(0.3127,0.3290)

5000k
的數值,則是由國際標準組織給出的ISO 12646:2015標準;針對螢幕上看到印刷品的顏色如何與印刷品一致建議文件中,訂下的標準色溫。

All display tests should be performed for a display calibrated to a luminance of 160 cd/m2 and a chromaticity corresponding to a D50 (x = 0,3 457 and y = 0,3 585) illuminant with a 2° observer at a gamma of 2,2.

ISO 12646:2015

意思是要求使用色溫為5000K的螢幕與5000K的環境光,來進行印刷品與螢幕的軟打樣工作。
另外,D50也被用在例如ProPhoto RGB色彩空間或印刷標準色域上作為標準白,它也是拿來運算轉換各種色彩空間、色域時使用的Profile Connection Space, PCS定義的標準白。
D50在CIE 1931下的座標點為(0.3457,0.3585)

5500K、5800k
數值比較特別,理論上這邊討論的應該涵蓋5000~6000K之間的數值;這些數值通常來自於經驗法則。EIZO官方就有這樣的敘述:

Note that while ISO 12646 suggests 5000k white point, we have found that 5800k is a mor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fine art printing, when taking in to account most photographer’s media choice and ambient environment

https://www.eizo-apac.com/static/uploads/files/cn7-for-photography-wfkaitjnntlc.pdf

Fogra Softproof Handbook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A colour temperature (CCT) in the range between 5000 to 6000 K might be optimal. Many users prefer values between 5300 and 5800 K. The calibration to a target white point which differs from 5000K is not wrong, but takes into account that the eyes perception of a self-luminous monitor might be perceived somewhat different to an illuminated unprinted substrate having an own coloration.

https://fogra.org/en/downloads/work-tools/softproof-lighting

可以見得5800K的數值乃是經驗數值,這個數值除出現在EIZO以外,Datacolor、DisplayCAL等軟體內也都預設了這組數值。同理,5500K也是另一組常見的校色色溫設定,如果到網路上搜尋不難發現其他例如5200、5600K等等建議設定。

需要留意的是,這樣的設定出發點是為了做軟打樣,與印刷品進行視覺比對時,能夠得到比ISO標準建議的5000K更理想的效果,而不是為了其他原因。

螢幕校色建議色溫

如果沒有特別的目的(例如軟打樣),我個人毫無疑問的建議使用6500K。
為什麼不使用更低的色溫呢?

目前多數顯示設備以及製作標準的預設色溫,理論上都是6500K。實際上,多數電腦螢幕、電視、手機等顯示器,顯示的色溫都比6500K來的更高。

市售電腦螢幕 預設超過7000K的白點色溫是普遍現象

預設高色溫的原因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較高的色溫,會給人更鮮豔的印象。賣場展示架上兩台電視機,7500K的那台多半會比6500K的來的更加吸睛、討人喜歡。廠商多半喜歡設定高一點的色溫。第二種解釋,顯示器原生背光的色溫因為技術上的原因,本來就是比較高的。將螢幕重製成出廠設置,選擇例如「自訂義色彩模式」後測量色溫,通常會得到比7000K更高的色溫值。

調整色溫的過程,實際上是對R、G、B三種色彩的最大值比例進行改變,如果假設出廠的預設值以外其他比例配置都會對螢幕表現有一定減損,那調整越多,越有機會使螢幕表現變差。以上的假設是在螢幕硬體層次上,如果是討論軟體校正,則這件事情就是更肯定的了,透過軟校調整RGB比例造成的後果就是部分階調會喪失。

使用軟體校正方式改變螢幕色溫,實際上是透過修改輸出/入訊號的色階來達成目的,例如降低色溫便是減少藍色色階實際最大的輸出值,造成負面影響是使得可用階調變少、漸層平順度理論上表現會變差。

因此,綜合以上的看法,越接近螢幕原生背光的色溫,理論上會是更好的選擇,所以我認為選擇6500K無論在螢幕硬體適配上或是與標準規範看齊,都是理想的選擇。

如果使用環境的環境光嚴重偏離6500K,已經會對視覺觀感上造成白色判斷錯誤,那當然也是可以調整的目標色溫的;也有人認為較暗的環境適合較低色溫的顯示,比較不會對視覺造成刺激,調整也是沒問題的 (例如蘋果的True Tone技術,但個人建議在編輯影像時還是關掉,因為這項功能是會隨環境光變化色溫的,常常反而造成判斷色彩的困擾)。

如果沒有額外的考慮,6500K這個數值,是個適用大多數多媒體影像製作環境的螢幕色溫。

發表者:Miles 林

色彩管理顧問 之前任職影像後期/DIT 剪輯 調光 美國 ISF影像標準協會 認證校正員 通過 經濟部IPAS色彩計畫/色彩工程鑑定 印刷色管顧問 T-Lab 東煦色研所 合作夥伴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